Oplus_131072

文字講述義門陳”大公堂”的來歷、”接官廳”的來歷與作用、

義門陳”大公堂”的來歷

大公堂上面一個”至公無私”的匾牌是禦賜,是宋太宗賜的,下麵的大公堂也就是至公無私的意思。
這個匾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在宋淳化4年西元993年,宋太宗趙光義詔:義門陳第八任家長陳兢入朝,問曰:汝義門,所以義聚何也 兢公答曰:陳家人就一個字”公”,公則無私,無私才會和諧,和諧才能義聚,宋太宗聽了龍顏大悅,就親筆親題”至公無私”四個大字贈予義門陳,後來派欽差大裴愈將“至公無私”這個匾牌送到了義門陳,後來陳兢考慮到至公無私也是大公無私的意思,就所以說建一”大公堂”,大公堂門前有一副對聯,
上聯:室無私財方能三千九口同居 :義聚榮稱 義門一語
下聯:廚無異饌遂使五百八十年共濟 睦族譽滿 海內四遐
這是陳金超所題

Oplus_131072

義門陳”接官廳”的來歷與作用
接官廳過去不叫接官厲,他叫望迎亭,因為陳家人當時在外面為官、讀書、經商的人很多,陳家人要把他送出去,他回家的地方要等他、接他回來,所以說在那個地方建有一個亭子叫:望迎亭。
自唐僖宗中和四年,唐僖宗首封義門陳氏後,義門陳名聲大振,所以說到義門陳來的文人、墨客特別多、官差也特別的多,所以說當時就建有三處接官廳,第一處接官廳就在義陳老宅這個地方,第二個接官廳就在德安縣的新菜市場那個地方,因為過去的官員都會是從水路而來,隨道鄱陽河上來,上岸以後那裏有個橋叫:狀元橋,過了狀元橋就進了接官廳,
第三處就是在東佳書院,因為東佳書院那個接官廳是最大,也是最豪華的,因為到東佳書院的文人墨客是特別的多,那個接官廳有九梁十架100多個立柱落地,所以說很雍容豪華,非常氣派。接官廳前有一副對聯:
上聯:接官廳內盡是進士博士大學士
下聯:迎賓路上又來侍部禮郎尚書郎
這是當時的江州知府李源穎為義門陳所題的。
接官廳過去就是義門陳一個奉公門,他主要是接待朝延各級官員欽差和一些文人墨客的奉公場所。

義門陳”議事廳”
議事廳是義門陳第六任家長陳砝於後周廣順二年西元952年所建,地點在現在的義門十組至二組公路邊,是家族議事開會的活動場所,該方雕樑畫棟,百柱落地,至今當地人仍稱:”百柱堂”,毀於明初,義門陳是一個封建小農經濟的家族王國,三千多人的衣食住行書禮婚喪嫁聚、等諸事支配管理都是高度集中,和平均分配,領導層必須”商與定策”,使其能”義而不散”,這個商策之地叫”議事廳”,許多重大的決策人事安排、經濟支配、家法、家規都在這個地方出臺,議事廳內設有:庫司房、帳房和主事房,大廳中有一副對聯:
上聯:必令均等
下聯:務要和同
是義門陳第三任家長陳崇所題,簡短的八個字,其含意很大,宋嘉祐七年義門陳奉旨分莊,也是在議事廳裏大家商議分多少莊、怎麼分,議事廳就是一個主事、議事的地方。

義門陳“志鼓傳餐”
義門陳文史館陳列一個寫有”義″字牛皮巨鼓,直徑2米7,是義門陳後裔所捐助,中華義門陳聰誼總會,2018年舉辦首廟義門陳旅遊文化節,擊鼓傳餐,回家吃飯。當時參加這次活動的有來自海內外的,16個國家近萬人義門陳和陳氏後裔參加了這次活動。
在義門陳文史館西南方向有一座山叫打鼓山,山上建有一座鐘樓,是當年義門陳擊鼓傳遞消息的地方,一族3,000人離合聚散需要信號,不同的鼓聲,傳遞著不同的信號,擊鼓傳餐也就應運而生,每天吃飯的時候,打鼓山響起了吃飯的鼓聲,人們聽到鼓聲,便不約而同的從四面八方有說有笑的湧向”饋食堂”。在食堂師傅的組織下集中吃飯。北宋樞密使也就副宰相趙普一天來到義門陳視察,聽到此鼓聲,隨即寫下了一首詩贈予義門陳:
擊鼓傳餐豈異初
江州一族不差殊
當朝秉察觀風致
特為高門大揭書
歷代旌表皆盛跡
屢世敕賜悉成模
如今誠信古人語
和善之家慶有餘
歌詠義門陳的家風、義象發自他內心的由衷感歎!

義門陳”饋食堂”
在擊鼓傳餐中提到的“饋食堂”,義門陳人聽到吃飯的鼓聲,從四面八方不而同的湧向這個叫”饋食堂”的地方。
饋食堂是建在義門陳正宅之東,就是現在的義門村十一組所在地。
他是義門陳第一任家長青公所建,後因陳家人人丁興旺,多次擴建。到開寶七年西元975年,全家達千餘人,全族每餐坐堂中,未成年者別另席。
部分遺扯以挖掘,並出土了大量文物,部分文物陳列在義門陳文史館之中。
饋食堂為義門陳氏老少同餐之場所,家法第13、14、15、16條對義門陳飲食有詳細的規定。掌炊之人事,老、幼、婦、男分坐,節日酒會,婚喪嫁娶等井然有序。凡迎娶新媳,必先下廚為炊,老幼病號,可享受優食。在胡旦的“義門記“裏記載,由一災年,江州饑荒而死人無數,然義門陳氏人喝粥,吃野菜都要謙讓,因此無一人因災難而餓斃,“宋史““陳兢傳”裏也寫道:每食必群坐廣堂,廚無異饌,饋食堂是義門陳氏舉家和睦相處、同喜樂,同甘共苦的公共食堂。

義門陳的“異席同餐”故事
之前說到過:擊鼓傳餐、饋食堂,異席同餐就在饋食堂中進行,義門陳是個大家族,合德同風、世無巨細、一日三餐、居於食堂,用膳都講究程式,《宋史》記載義門陳時寫道,每席必群坐廣堂,不能:隨其所有,而要:佈置周全,啟蒙兒童一席,七歲孩童一席,七歲以下孩童一席,婆母新媳一席,青壯男士一席,60歲以上老人一席,以序而自行,數代而行,並區分不同對象,因人而佐食,病人有病人的飯,老人有老人的飯,孕婦乳娘各不相同,此就餐方式雖然陳舊繁鎖,但他卻是陳家人教育的一種形式,有益於各個年齡層次的飲食需要,有益於身心健康,有益於培養合族統一的家庭風氣,通過飲食期間的交流取長補短,增加感情、合德同風,西元1050年時任宰相陳堯叟衣錦而歸時欣然賦詩:
旌闕書亭煥水鄉
四時煙景似滄浪
潯陽霽色連莎砌
廬嶽清蔭覆草堂
田裏蓯蓉應遜畔
兒孫遊戲亦成行
吾君致理行天下
誰拾風搖綴樂章
為楚風的古樸,而又是欣喜莫名。
宋宰相寇准也慕名來到義門陳,見到此景,也贈詩一首:
文明魁天下
孝義蓋鄉間
歲賜三千粟
樓藏萬卷書
郎吟開綠酒
雅敘煮青蔬
長吟雲天外
家合慶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