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講述了義門陳的《遷徙圖》《義門陳酒坊》《旺公詞》《義倉》《刑杖房》《陳氏學堂》《醫俗院》歷史典故的歷史典故:
義門陳的《遷徙圖》
義門陳分莊紀念碑二樓一則石碑上雕刻有義門陳的《遷徙圖》,在文中前面講到的《奏摺圖》中,就當時的宰相文彥博,開封知府包拯,範師道等文武大臣奏請聖上要把義門陳分析
第二道石雕圖是義門陳的《遷徙圖》,仁宗恩准了大臣的奏摺,派了欽差帶著聖旨來到了義門陳,站在旌表臺上宣讀聖旨後。
當時時任家長陳泰和一些族老在一起商量著如何分,怎麼分。雖然大家都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但是聖命難違!必須分!
在宋嘉祐八年西元1063年,陽春三月仁宗派來欽差,有主盟分官江南轉運使司:謝景初,江州簽判:呂誨,湖口鎮巡檢:範彬,會計使司:王大運,代出關契曹史:劉獻等一竿朝廷官員親臨義門陳,監督分析,把一個合族同居300多年,人丁達到3千9百餘口的大家族分遷至全國的72個州郡,144個縣,分析成大小291莊。
從義門陳的古鎮大石板街至義門陳的古官道上,車馬滾滾,轎馬沉沉,肩挑背駝,扶老攜幼,大家三步一回頭,揮揮手告別了生他養他的家鄉,去到另外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創家業,大家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背井離鄉之苦,道不完的生離死別之情,義門陳人就這樣邁著沉重的腳步,離開了自己一磚一瓦建起的家園,離開了生他養他的家鄉,離開了生活一輩又一輩的土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故鄉。
這支遷徙的隊伍延綿數十裏,持續幾個月,這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家族,最悲壯,恢弘的大分莊,大遷徙開始了!
天蒼蒼兮!前程未蔔,路漫漫兮!各奔東西,廬山為之動容,長江為之流涕。從此便是:一家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安微衛視也播放了世界上最牛逼的,最悲壯的,大分家,大遷徙,指的就是義門陳氏。
義門陳《義門陳酒坊》
在義門陳故里早前有個義門陳酒,義門陳酒出自義門酒廠,此酒廠是義門陳第二任家長陳伉於唐廣明元年西元880年初建,地點在現在的義門村9組對面,起初名曰:常樂裏酒坊,後因禦賜義門,改為”義門酒坊”。
宋淳化四年西元993年,宋太宗趙光義,詔時任家長陳兢入朝賜一梨一鴿,陳兢在皇帝面前獨食賜梨,皇上奇曰:為何一人獨食,陳兢答曰:陳家人永不分離(梨)。兢公持鴿而歸,碎鴿和酒一鍋,合族三千餘口共嘗,欽差帶著陳兢給的酒回宮,複命與太宗說:陳氏一門鹹知天恩加厚矣,皇上驚曰:誠哉! 義門也 。
大宗在宮中品嘗了義門酒後,忽覺一時興起,御筆一揮!賦詩讚賞:
玉液醇厚耐品嘗
空盞沿流滿室香
風來隔壁引人醉
雨後開瓶百步芳
傳聞瓊漿天上有
不知何時到卞梁
今宵暢飲義門酒
恰似李白臥雲床
此後義門陳酒名噪一時,聞名全國,酒坊烏丹裏客達,築成今”五糧液酒”乃出義門陳氏酒秘方所釀。
義門陳的《旺公詞》
義門陳故里早年有座”旺公祠″,旺公祠又名“東皋詞”。
後粱開平元年西元907年所建,建在正宅之東,稱東皋詞。庚申年960年,回祿之變,祠宇被毀,原誥敕旌表,一毀俱盡。
天聖二年西元1024年遷移至永清寺之北,今天的旺公山右側,遺址尚存,曆立先祖碑,每歲重久之祭,家長夜日齋沐,次早秉香合族祭拜。
明初朱元璋派兵所毀,清鹹羊年間,在果石莊後裔陳光享的號召下,義門陳後裔又重建”旺公亭″。
解放後文革時被拆除,現牆基仍存。
義門陳的《義倉》
義門陳故里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設立義門陳的《義倉》。義倉就是儲存糧食的地方。
義倉∴為義門陳第九任家長:陳肱主家時與宋淳化四元993年所建,位於現在的義門村十一組,洗米池右側。因此時的義門陳氏人口已達近3,000,每年糧食不足時,朝延特供,每年救濟糧食3,000擔,專貯此處,每年所貯的糧、油、棉、麻等物品也貯此處,義門陳人深感皇恩浩蕩,節約用糧,每年多佘近千擔,又主動返回官府。
自陳泰主家政時寫下了著名的《謝貸粟狀》,貼於義倉。其管理嚴格清晰,帳目清楚,不准父子同管,以避嫌言,義倉大門兩側有一副對聯:
上聯:貸粟賑饑急救荒之政惟德之族
下聯:旌門勸善為治世之策僅褒真家之家
當地人仍稱此處為義倉田,《義倉》毀於明初。
義門陳的《刑杖房》
義門陳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義門陳的《刑杖房》,刑杖房,顧名思義就是違反了家法和家規的,必須在那裏受刑和受罰的地方。
刑杖房是義門陳第三任家長:陳崇主家政時,於唐乾寧二年西元895年所建,地點在現在的義門村11組對面,金雞山腳下,是義門陳氏執行家法的場所,義門陳家法33條懸掛於刑杖房內。如果族人有違反家法和家規,必須在刑杖房裏做以了斷,刑之以法,杖之以刑。
但是義門陳人,忠厚仁義,就是在受刑的過程中也不會傷及筋骨,只會傷及皮肉,刑杖房大門口有副對聯:
上聯:家秉三尺法
下聯:官省五條刑
刑杖房毀於民初。
義門陳的《陳氏學堂》
前文中曾講起義門陳的東佳學院,他是義門第三任家人:陳崇於西元890年所建,
此文重點介紹義門陳的巜陳氏學堂》,陳氏學堂也是義門陳第三任家長:陳崇主家政時,於唐光啟二年886年所建,他說陳家人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要讀了,要抓好小孩的啟蒙,所以說我們的家法也文明規定,小孩七歲必須讀書,讀到16歲出學,16歲成績較好的上東佳書院。
由於陳氏學堂建在義門陳的正宅之東,又名”東皋學堂”,此時義門陳全家有好幾百人沒有分家,已受皇帝旌表,學齡兒童好幾十人,所以陳崇在這裏建一所家庭私熟學堂,地點在石門村彭家阪,此地當地人至今仍稱為學堂飯。因學童增多,這裏專供16歲以下學童就讀,16歲以上有賦姓聰明的就到東佳書院就讀,二級教學,由此形成,現在陳氏學堂的牆基瓦礫仍存,陳家人在這教育上走在了國家的前列。
義門陳的《醫俗院》
義門陳分莊紀念碑廣場,立有12塊功德石碑,”和”,只有家和,才萬事興,只有家庭和睦,家庭才會事事順心。
義門陳在1,000多年前就有自己的巜醫俗院》,醫俗院按現在來說就是醫院。因為陳家人是一個數代同居,沒有分家的大家庭,為了要解決陳家人看病的問題,所以說也有很多一部分的陳家人他們就學醫,前文中說到唐僖宗李顯下江南的時候,病倒在艾草坪,是我們陳家人將他抬回家中,為他治病療傷,他病好之後,發現陳家人數代同居,幾百人的大家庭是一個和睦相處,忠孝仁義的家庭,他就賜封:義門陳氏,又賜一聯:和一首詩,後來陳家人越來越多。
在義門陳第九任家長陳鴻主家政的時候,於宋太平興國元年西元九百七十六年,專門建立了這個《醫俗院》,因為當時陳家人有近千人,為了方便看病和治病建了這個醫院,地點在現在的義門村小學校址上,
醫俗院是我國最早的家庭醫院之一,由於前期給皇帝治好了病的歷史,所以醫俗院的杏林高手薈萃於此,名噪一時,我們醫院不但給陳家人看病,還有外姓的鄉民也到醫俗院來治病,醫院後來屢建屢毀,最後毀在明初,現在原址建於學校,是現在的義門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