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故事《守株待兔》的真实含义
中國历史五千年歷史進程中在汉字、語言文化中博大精深。
下面是寫的是一個比較颠覆的小故事,這個成語故事大家一定都听過,但是你肯定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麼!
《守株待兔》在中國的語文老師講的含义是什么?
众多小學生們都知道:有一個宋國人,他是個农夫,每天去砍柴啊種地啊!有一天呢他发现一只兔子飛到地跑過來撞到了树桩上面撞死了。
兔子撞死了以后农夫就拿着兔子回家吃兔子肉了,他說:這個很爽啊!你看我今天也沒砍柴也沒種地,我這就不勞而獲了,語文老師告訴你這就叫“不勞而獲”。說好听點叫“运氣”,不好听說叫“侥幸心理”。
然后這個农夫从撿到兔子之后,每天都在這等着,地也不种了、活也不干了就盼望着兔子再次撞死在树桩上,希望這幸运的事再次发生,這是不可能的,于是語文老師告訴同學們,你呀不能夠不勞而獲要勤奋是吧!
以上語文老師講的完全不對或者說和成語它的出處以及古人韓非子想表達的本意完全無關。
《守株待兔》這個成語典故出自韓非子,這個故事的情节没有變,語文书沒變就是這個情結,但是韓非子在故事的結尾有一句話被語文书刪掉了,删掉的原因就是因為如果這句話放在上面,語文老師要想給學生講清楚這句話,又要講好多其他的知識,就太麻煩了。
而這個課文是放在小學低年級的,作為小朋友理解了不勞而獲是不好的已經足夠了,所以它被删掉了!
下面說這句被删掉的話是什么呢!
韓非子他說:如果你想以先王之法,而治當今之世和這個等兔子的傻农夫又有什麼區別呢!
韓非子是法家人物,法家人物和我們談儒家,他的關健詞不一樣,道家、談道談自然,儒家、談仁談礼,韩非子、談法談利,這樣來看韓非子最像我們現代人的他直接把利益挂在嘴邊。
孔子為什么不吃香,孔子為什么不成功,他想搞的是仁义的政治,而那個時代的風氣因為经济的发展,已經走向利的時代了,所以韓非子才吃香,韓非子才是順應時代者,大家都知道是在說誰嗎?
這是韓非子骂孔子的故事,為什麼這個农夫是宋國人呢!因為孔子的祖先是商朝天子,他們家沒落以后,商朝人被灭亡以后,商朝的后代就被封到了宋國,所以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國人,是后來他們迁到魯國,孔子才魯國出生的,所以韓非子說這是宋國人,明里暗里骂孔子,那個兔子撞木桩這件事,比喻孔子一生堅守的那個先王之道,那種傳統的政治、老的政治模式,一生為之付出心血那個政治模式,這农夫就是那孔子,就那一下撞了,偶然的一次,它不會再來了,所以韓非跟孔子說:先王的政治制度,就适應于過去那一會,现在它不會再有用了、你怎么還在這傻傻等着呀!